《商業周刊》第 1615 期,有一篇總編輯的話〈拖鞋戰法,先做了再修!〉:

網路時代的敏捷開發法,強調「先做了再修改」,中心思想不是「預測」(predict),而是「順應」(adapt),讓市場告訴你如何改變。因此「先做出可用、但不完美的產品」後,直接拿到市場測試,根據顧客意見,再回頭修改,反覆這個循環,直到產品上市。

在快時代下,過去強調「凡事先想透徹」的戰法出現破綻,步伐顯得沉重,而「先做了再改」的敏捷戰法則相對靈活。講到這裡,快低頭看看,你穿的是皮鞋還是拖鞋?

這下子 PO/PdM 可高興了,拿此文所謂「拖鞋戰法」當立論基礎,向團隊臃腫的 Scrum/Kanban DoD 磨刀霍霍。這也在台灣 Scrum 社群引發熱烈討論

我留的評論是:

其實,這仍然是方法論判準的老問題。

敏捷有許多流派,不是只有 Scrum 才叫正宗,不是只有 Kanban 才叫適用。

某些 PO 心中所想的,其實既不是 Scrum 也不是 Kanban,而是 lean startup(精實創業)——儘管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選錯方法論,選錯判準,自然扞格不入。

先搞清楚 PO 內心真正要的方法論,搞清楚這方法論背後的世界觀,搞清楚判準,才能進行攻防對話。

Lean Startup 的源流

Lean startup 路線,比較正式的起源,據 Steve Blank 在哈佛商業評論〈精實創業改變全世界〉所述:

2004 年,我投資一家由艾瑞克.萊斯 (Eric Ries) 和威爾.哈維 (Will Harvey) 成立的新創公司,並提出一個但書,我堅持他們必須上我的課,我才會投資。

艾瑞克很快就發現,科技產業傳統採行的「瀑布式開發法」那種線性開發方式,應該改為反覆修正、敏捷回應的開發方式。艾瑞克也看出這套新創業準則,與大家耳熟能詳的、豐田「精實生產」系統之間的共同點,因此,將這套結合顧客開發與敏捷反應的方法稱為「精實創業」。

這些工具因為一連串的暢銷書,而逐漸廣為人知。

2011 年,Eric Ries 總結自身及他人經驗,出版《精實創業》一書,替這種路線正式定調。身為教父,他也策展了一系列經典之作:

Lean startup 理念貌似常識,但若真的要有正確不偏頗的理解,這些輕薄短小的書都是必備讀物,勿等閒視之。

Lean Startup 的判準

Lean startup 在執行時,的確常會與 Scrum 或 Kanban 混搭。像《精實執行》第二版第 13 章如此建議:

控制你的功能管線,限制同時間被處理的功能數量,並且僅於你已驗證過所部署之功能具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之後(亦即,產生經驗學習),才著手處理新功能。進行這項工作的好方法,就是運用 Kanban。

但在方法論層面,仍然該有所區辨,尤其會涉及到接下來要談的嚴肅話題:判準。

Lean startup 理念貌似常識,但真正核心的判準,未必都被清楚地認知。

我個人認為,lean startup 的判準,就是 Ash Maurya 在《精實執行》書中所勾勒的三大風險、四大階段。如果以 Ash Maurya 發明的精實畫布 (lean canvas) 攤開來看:

《精實執行》有系統地消除三大風險

《精實執行》有系統地消除三大風險

三大風險、四大階段,彼此的判讀基準如下:

階段 產品風險 顧客風險 市場風險
⓵瞭解問題 你在解決什麼問題? 競爭對手是誰? 誰感到痛苦?
⓶定義解決方案 誰感到痛苦? 你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定價模型為何?
⓷定性驗證 這項產品有什麼令人無法抗拒的地方嗎? 你有足夠的顧客嗎? 價格合適嗎?
⓸定量驗證

至於 lean canvas 的各個空格,該如何制訂質性與量化的指標,就得量身定做了。

看到這裡,你認為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拖鞋戰法」,是落在 lean startup 哪一個格子呢?

合乎現實嗎?

要走 lean startup 路線,就要弄清楚 lean startup 的判準,並致力於判準的實踐品質,這是將方法論落地實施的重要關鍵。

問題是:這個判準,合乎現實嗎?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是怎樣的世界觀,才會催生如此的判準?

Lean startup 的世界觀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充斥仍待驗證的粗糙假設。能用最少的投入成本,降低最多的不確定性,就是最好的學習。

認清這個判準,以及這個判準背後代表的方法論及世界觀,有助於你成為高性價比的策略執行家。

或許更重要的是,你支持這種方法論,卻又得與一知半解者合作,你就應該在這些判準的層次上,盡一切努力守護這些判準的認知與實踐品質,並最大化這些判準的價值能見度。

在判準的層次動工,比各自表述的爭辯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