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線
最近常常需要利用便利貼或紙筆思考。看了看筆跡,覺得⋯⋯呃,該開始重新練字了。
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範例及風格,比起只有張炳煌《硬筆書法》的當年,實在是進步太多太多了。
最近常常需要利用便利貼或紙筆思考。看了看筆跡,覺得⋯⋯呃,該開始重新練字了。
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範例及風格,比起只有張炳煌《硬筆書法》的當年,實在是進步太多太多了。
記得高中時,建中電研社社刊有一則笑話:
如果高斯 (Gauss) 小學時就學程式設計,他可能就懶得發明等差級數公式了,他會直接坐在電腦前,輸入:
sum := 0
for i := 1 to 100 do
sum := sum + i
end for
雖然是笑話一則,但也很貼切點出 algorithm(演算法;演算法則)的最原始用途:提供另一種解決數學題目的方法。
遠見雜誌 2016/04 的專題〈22 億人玩程式,擁抱跨界力〉一連數篇專文,提到許多驚人的趨勢:
因此,如〈資訊科技教育、課綱制訂與後續發展〉一文所述,台灣當局也動了起來。
不過,我們的政府,除了不落人後的心態,南橘北枳的習氣也叫人擔心。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所以,最近我越來越喜歡從原始定義或目標下手。
原理通了,邏輯通了,再加一點點創意及想像力,很多東西都是順理成章就推導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