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徹頭徹尾的軟體人,在軟體產業待久了,總會對「硬」一點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有莫名的成見,以為他們是僵固的、反人性的。從 1972 年「軟體危機」引發的論述當中,更加深軟體人的印象:製造業的經驗,是無法直接套用到軟體界的;我們是截然不同的國度。
不過,近十年來許多軟體界的流程改革,尤其是同屬 Agile 陣營的 Scrum 及 Kanban,居然有許多元素是從製造業偷竊學習而來。譬如說,由 Toyota 引領風潮的 Lean Production 及 JIT、從 TOC(限制理論) 學來的流程分析及改善手法,都是相關文獻最常引述的。
最近為了準備一場 Agile/DevOps 演講,特地研讀數本原典,對核心元素來一場溯源之旅:
溯源之旅,很充實,也很有趣。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儘管 TOC 及 Lean/JIT 兩者有許多交集,合併服用的人也很多,但雙方的本位主義者熱情擁護者卻常常各持己見。譬如說,《目標》審訂者在導讀中批評 JIT 的效用:
八十年代,日本的「及時生產觀念」(JIT, Just In Time) 令日本製造業面貌一新,帶給美國莫大的威脅,一時間,美國企業在濃烈的危機感下,紛紛學習,並如法炮製,但效果始終有限。
作者高德拉特博士強烈地認為,單靠抄襲沒有用,一定要闖出一條優於 JIT 的路才行,況且,絕大部分企業根本沒有條件和資源作 JIT 所需的巨額投資。本書所描述的「鼓—緩衝—繩子」(drum—buffer—rope)、「緩衝管理」(buffer management) 及 TOC 的各種觀念,就被業界評為比 JIT 更實用和快速見效的方法,而且投資少。美國福特汽車的電子部在花鉅資實行了兩年 JIT 後,發覺產品的生產期只縮短了少許,落後日本仍然甚遠,於是決定改用 TOC,在一年內就遠遠拋離對手。
而精實理論重鎮 LEI 出版的《學習觀察》,則批評 TOC 只有孤立效果,不是全面的改善:
當我們在 1996 年秋初次發行《精實革命》時,我們敦促讀者要以大野耐一及豐田系統的其他開拓者的精神去「實踐它」。 […] 遺憾的是,我們發現採納我們循序漸進建議的人不多,往往在一頭鑽進消除浪費的工作之前,沒有認真地完成這關鍵的一步。
這種急進性的改善和令人失望的結果,使得精實又像另一個無疾而終的運動,過了一段日子就被束之高閣,取而代之是像「消除瓶頸」(根據「制約理論」)或者六標準差方案,或者其他種種改善專案。但是這些項目都帶來了同樣的結果,在某些孤立的部分戰勝了浪費,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很有成效,但他們都不能成功地全面改善。
如果有機會安排他們齊聚一堂鬥嘴交流,一定很有趣。
補充說明一下:高德拉特本人,對大野耐一可是推崇備至喔!
看了原典,想再看看有現場實務經驗的教練,是如何統合運用這些原理,尤其是不預設立場、善於提問引導的教練。
《林俊哲的廠長教室》系列,就是如此趣味橫生的大補帖。尤其是〈工廠補習班〉系列文章:
簡直就是把 TOC、Lean、JIT 等原理重組統整的問答錄。極力建議看完上述原典的人,跟著這些問答錄,一起思辨、活用。
看完之後,我還要好好思考,是否適合套用在軟體研發管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