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我在〈六日薩提爾體驗〉一文曾提到:「私心認為,現階段的自己最需要的,並非那些直接就派得上用場的各式各樣的引導技巧,而是可能沒辦法直接就派得上用場的薩提爾心法。」因此,繼三月、四月參加陳桂芳老師帶領的 3+3 天薩提爾之旅之後,六月底,我又再接再厲,再上三天。

基礎篇+應用篇+助人篇,整整湊滿了九天。

這次【助人篇:薩提爾自助助人進階工作坊】三天的課程,心得很難寫。因為,體會都在身體裡,在呼吸裡,在內在冰山中。

能寫下來的重點,大概只有兩句話:「和諧而專注的跟隨歷程對話」及「跟隨內在歷程,而不是事件或故事線」吧。

感謝老師、助教小老師、學習夥伴。這九天的冒險旅程,將是我很大的滋養與資源。接下來能做的,大概就是借用從 Joe 那邊學到的方法,刻意練習,自我改變。

引導者讀書會

刻意練習的機會【引導者讀書會】自動找上門。1 帶著帶著,不知不覺竟也累積了五場。

既然名為「讀書會」,就有主要讀物及補充讀物。不過,照本宣科不是我的風格。我刻意實驗一些創意混搭手法,尤其是剛學完九天的薩提爾模式。

譬如說,用在破冰上。

讓破冰不只是嘻嘻哈哈的團康,而是藉著「直接切入正題」來破冰,一直是我努力揣摩、刻意練習的手法。我曾在六月中旬【Agile Workshop / 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課程中小試過一次,反應不錯,因此,我在這讀書會的第一場活動,就是以略帶懸疑的風格,用薩提爾的冰山模型來破冰 + 腦力激盪:

這還是第一回破冰,暖場成分居多。下一回的中心議題,就更深入破這個「冰」了:

後來,更將 Facilitator’s Guide to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書中提到的鑽石模型 (diamond model) 與薩提爾冰山模型相結合,協助大家從理性及感性兩層面,充分體認團體決策的動態。

這種手法,「歷程提問」的界線控制是一大挑戰。若能謹守「歷程,而非內容」的心法,的確能帶出不一樣的品質。

冰山提問,是需要刻意練習的。2

跨界取經

重要的觀念,不會只有一本書提到,也不會只有一個領域提到。

雖然我不太想把【引導者讀書會】引導到談判領域 3 ,但是,某些祕訣,在《誰說我們不能一起做決定》及《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中反覆提到,在《FBI 協商談判術》及《再也沒有難談的事》也反覆提到。既然理無專在,我就來混搭吧!

譬如說,我就出了這麼一份作業:用右邊兩本書的內容,評註圈點左邊書籍提到的談判案例。刺激吧!

這就是跨界的鉤子。

引導者,要懂心理

整個過程,我充分體會到薩提爾模式的威力。可以說,沒有之前那九天薩提爾之旅的扎實訓練,我不可能看到這一層景緻。

不知不覺中,好像走出一條連自己都料想不到的蹊徑。

幸好我一開始選擇的課,就是溯源的 Satir 課,而不是限縮在職場領域的應用。猶記當時的出發點是:

既然要上課,就要上源頭的。儘管我是從陳茂雄的《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一書開始接觸到薩提爾模式,但是,我不想把經驗限縮於職場場域——那是很可惜的事。

任性且大膽,誤打誤撞的幸運。

溯源的好處是,掌握系統全貌,掌握核心關鍵。就以三月底我剛踏進【薩提爾課程.基礎篇】教室的第一天來說吧,原始動機的確是針對別人;但一兩天後就發現,到頭來還是得反諸自己。不反諸自己,成效有限,很快就會卡住。

《論語.憲問》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不可否認的,這九天都在不斷挑戰自己的舒適區,衝擊頗大。不過,引導者本來就要像治療師那樣,隨時認真檢視及測試自己的風格。像《米紐慶的家族治療百寶袋》所說:

溯源的另一個好處是,只要再加把勁,我可以轉化運用在許多領域。像這五場【引導者讀書會】,核心法寶其實就是 Satir 冰山歷程。

也熊熊想到:這讀書會一直辦下去,好像順便就可以拿來開另一場【新手小主管讀書會】,或是作為 Scrum Master 引導技能養成班了⋯⋯

   

薩提爾課程 - 系列文章

六日薩提爾體驗

❷ 引導者,要懂心理


  1. 我在〈以談判角度看 Sprint Planning〉一文曾提到,「最近在公司內部,受同事之邀,一連主持了幾場【引導者讀書會】,每次一小時。一邊帶,一邊也趁機系統化沈澱反思自己一路以來的土法煉鋼心得。」 ↩︎

  2. 活動前,自己先惡補《沙維雅模式冰山歷程提問範例》的相關內容,自評,當場在「歷程提問」的界線控制上,約有 70分 吧。 ↩︎

  3. 畢竟,在談判領域,我還很嫩,書也沒讀通,不能誤人子弟自曝其短。所以,我十月份要去拜師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