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或許在其他地方也是),DevOps 的話語權,很大幅度都被 Dev 一方把持。我們很少聽到 Ops 一方的說法。

成功的改革,需要兼顧各方利益者的需求及痛點。隨著 DevOps 守備範圍日益擴大,這種失衡狀態必須改變。

今晚參加 DevOps Taiwan 社群舉辦的講座:【從 Ops 角度看 DevOps】,聽聽胡士亮 (Robert Hu) 從正統 Ops 角度來詮釋 DevOps,甚至 OpsDev,收穫頗大。

聽知識,聽心得,也聽熱情與願景。

也更確定自己設想的方向,是符合正統 Ops 下一步思維的:predictive analysis & AIOps

OpsDev recap (from Robert Hu)

OpsDev recap (from Robert Hu)

這場講座印象最深的觀念是:同一件事情,在某些時候,由 Dev 下手較好;在某些時候,卻是由 Ops 下手較好。所以,手握 Dev 及 Ops 雙邊武器,就有較大的選擇彈性。

DevOps vs. OpsDev (from Robert Hu)

DevOps vs. OpsDev (from Robert Hu)

這就讓我想到,以前搞 microservices 時,如果不透過 NetflixOSS 之類的 Dev 黑魔法,就很難做出那些瞠目結舌的機制。而現在,透過 Kubernetes + Istio 之類的 nonintrusive Ops 黑魔法(或者更精準地說:service mesh),就不必改變 Dev 的 coding 習慣。

譬如說:

這也意味著,好好掌握新一代的 Ops 技術,會促進內部協作,也會大幅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那些仍活在舊時代的 infra 對手們。

時代在進步,現在 Ops 已經不是只能拿冷兵器作戰的小步兵了,而是手持核武的將士——自我升級的鑰匙,在你手裡。

小小的感想。

再次感謝 Robert Hu 這麼精彩的分享!

從 Ops 角度看 DevOps

2018-11-29 補充

剛剛看完一場 live online training “Istio on Kubernetes: Enter the Service Mesh”,其中有一段話說得好,可作為文章的註腳: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croservices was primarily shaped by Netflix OSS and leveraged by numerous Spring Cloud annotations sprinkled all throughout your business logic.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loud native apps and microservices will leverage sidecars and a service m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