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很不容易;摧毀改革,卻很簡單。知名的改革框架,莫不注重改革的整合固化

敏捷亦然。像這篇文章〈慢慢的,公司内敏捷的热度就退了…..〉就訴說一則可悲的故事:

我並沒有告訴他們具體要怎樣做,只給了他們一些理論上的指導,然後他們就開始集思廣益,動手佈置。這其中展現出來的主動思考能力、自組織能力和執行力,讓我不由得暗地裡豎起大拇指。基於這樣良好的基礎,他們的敏捷過程推進的也非常順利,我輔導了他們 3 個月左右,他們已經熟練的掌握了一些實踐方法,加上本身已經具備的自組織能力和執行力,似乎繼續做下去,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成熟度。

然而時隔一年後,我偶然路過他們的辦公區,才發現一切並沒有照著「理所當然」發展,而是都恢復了原樣。

團隊成員坐在各自的工位上埋頭工作,他們不再聚集在白板前。專案經理每週一將工作分配好,並定期檢查狀態。工作區氣氛嚴肅而沉悶,一個似乎是 Leader 的人大聲訓斥著員工,指責他反覆犯同樣的錯誤。

似乎,敏捷從未來過。

如何確保改革的整合固化,而不只是曇花一現?

高德拉特的《目標》裡頭藏有這問題的答案,藏在兩處很少被人提到的橋段。

偏執、執著的伏筆

在書中,主角羅哥 (Alex Rogo) 1 是優尼公司白靈頓鎮的工廠廠長。他與工廠財務長劉梧 (Lou)、生產經理唐納凡 (Bob Donovan) 等人,努力拯救工廠的經營危機。

羅哥、劉梧、唐納凡 (From: The Goal)

羅哥、劉梧、唐納凡 (From: The Goal)

經過一番奮鬥,終於立下了顯赫戰功,主角羅哥在升官執掌三個工廠的事業部之前,認真反思過去三個月跌跌撞撞的過程,試圖歸納出可複製的成功因素。他們在《目標》第 32~40 章進行多場機鋒對話,聚焦五步驟就是在這思辨交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幾章還隱藏一個重要的改革訣竅,埋在一段獨白與一段對話中:

❶ 在第 40 章,羅哥有一段內心獨白:「唐納凡說得對,劉梧對衡量指標簡直有一種偏執。」這是第一個哏。

❷ 在第 36 章,羅哥對唐納凡說了一句話:「假如劉梧對衡量指標很執著,那麼你(唐納凡)一定是對流程很執著了。」這是第二個哏。

你能體會為什麼高德拉特會刻意埋這兩個所謂偏執、執著的伏筆嗎?我也是不斷反思改革的成與敗,才漸漸體會到這伏筆的精妙。

敏捷固化的軌跡

改變/改革要固化,需要辨識出流程與衡量指標。

如果單以《目標》來說,流程是指聚焦五步驟衡量指標是指 T, I, OE

敏捷轉型,既然是一種改變/改革,也會遵循類似的軌跡。就以前面那篇文章最後提出三點「想讓改變不再是一陣風」建議來說:

  1. 改變考核機制,在改變的初期調低原有 KPI 指標,增加對輔助工具(敏捷、精益或其他方法)的使用情況的考核。

  2. 在改變過程中,發現對組織有益的流程,要加入到 KPI 中,變為日常考核的一部分。

  3. 給所有好的「動因」以正向的反饋,即使結果看起來沒那麼炫目。

這三點建議,正好與《目標》第 32~40 章的流程衡量指標兩大伏筆相互呼應。

看到這裡,不禁對埋哏的高德拉特肅然起敬。《目標》第 32~40 章,真的值得用思辨的大腦多讀幾遍。

好的商業小說,需要對等的識讀力。

結語

改變/改革要固化,需要內外兼修。其中,流程與衡量指標,是關鍵的硬性要素。因此,除了擘劃改變的框架,別忘了也要設置適當的衡量指標。

衡量指標是兩面刃,要謹慎,尤其是均衡感。2 掌握到均衡感,將能促進改變/改革的固化。

系列文章

改變的框架

❷ 改變/改革:流程與衡量指標

推動改變的評估流程


  1. 目標》主角 Alex Rogo 的中譯名,原本是「羅哥」,但 2021 的譯本卻改譯為「羅戈」。我個人較偏好舊譯。 ↩︎

  2. 針對衡量指標的均衡感,請參考我的兩篇文章:〈敏捷的價值與指標〉與〈DevOps 的價值與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