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告別服務五年的單位,走出舒適圈,歸零,重啟。
如果說 2018 是收攝靜觀的一年,那麼,2019 可謂驚滔駭浪了。做對了一些事,也犯下許多蠢事。
到了年終,又開始要做個總回顧,再對來年許願。去除一些不便揭露的事情,以下是簡單的回顧。
補血課程
這一年,由於時間問題,參加的補血課程大幅減少。只能精選再精選。
實體課程中,收穫最大的,就屬這場暌違多年經典課程的復刻版:
若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我會說,這是一門回歸本質的課。畢竟,專案的起點,就是目標與限制;而左右目標與限制的最大因素,就是利害關係人與需求管理。擒賊不擒王,後續的種種規劃執行手法只是徒然在失焦的漩渦中打轉。
個案攻防一如往常的燒腦,彷彿把過去幾年幾門課的核心都橫向統整了一輪:101、A101、302、510⋯⋯覆盤檢討,照見許多這陣子刻意練習,但還沒到位之處。
充電,重新得到力量。
除了實體課程,我也嘗試了一些線上課程。不過,截至目前為止,真正 100% 完課,且不時還會回頭複習的,就只有裘凱宇老師的這門課:
裘凱宇老師主辦的實體講座我參加過幾次了,也有幾本他的書,對他開的線上課程,我是充滿信心的。試聽 30 分鐘,很快就決定參加。
難得有這一系列我不忍心 1.25 倍速快轉的中文音頻。在通勤的捷運車廂,裘老師溫暖療癒的嗓音,猶如及時雨,撫慰了我徬徨的心。
隨著課程進行,我開始正視自己三個老毛病:熱情症候群、堅持妄想症、理想偏執狂,更老老實實照著課程練習,重新扎根四個關鍵能力:
- 創造結果的能力:聚焦、優化、反饋
- 建立生態圈的能力:學徒、創造、達人
- 做決定的能力:期望值、預想最差結果、正確歸因、時間軸思考
- 創造意義的能力:解決問題、迎向挑戰、投入行動
將近 4 小時的線上音頻課程,猶如一場觀念重塑之旅,對職場生涯本質再一次深思與探索,對我幫助極大。
脫敏
2019 年,到了一間素有敏捷標竿之名的外商。
首當其衝的難關,不是敏捷文化,是商務英語。
聽與說,向來是我的罩門。尤其是遠距 con-call,通訊品質變數叢生,少了現場白板輔助,純以赤裸裸的聽力應付南腔北調,令人不寒而慄。
張瀞仁 (Jill) 在《安靜是種超能力》提到:內向者的能量較易耗盡,需要妥善管理能量。我則是有另一番新體悟:與外國人隔空對話,也是很耗能量的~~~
能量,要如何保護?
我從 Jill 書中看到 “desensitization” 這個看起來很管用的點子:
脫敏是不斷地讓自己暴露在恐懼的事物前,讓大腦中的杏仁核逐漸降低敏感度(譬如讓有懼高症的人常常爬高梯),當然,過程中必須仔細控制恐懼程度。或許光用想的就很可怕,但只要跨出第一步,其他就會漸漸好轉。
我得盡快尋找具體的方法,脫敏自己對於 con-call in English 的恐懼;而且,要先聚焦,精準地脫敏對於技術領域商務英語的 con-call 恐懼。
首先,鎖定這四本核心教材:
- Clare: 《商務英語的祕密》
- Clare: 《商務英文大解密》
- Quentin Brand: 《愈忙愈要學 100 個商業動詞》
- Quentin Brand: 《愈忙愈要學英文:大家開會說英文》
尤其是 Clare 介紹的綜效式商英學習法及自學商英教材,乍看之下很蠢,就是傻傻的跟述 (shadow)、朗誦 (recite)、聽寫 (dictate)。
這方法,十幾年前張嘉倩的書有講,郭岱宗的書有講,現在 Clare 的書還是這麼講。而且這方法也非常吻合裘凱宇老師【過好人生學】課程所講的「建立學習反饋機制」要點:小時段、小行為、小實驗、小挑戰。
似拙,實巧。
這麼多人都這麼講了。十年前,我當耳邊風;我再不照著做,再過十年,還是會怨嘆一直原地踏步。傻得願意相信,就對了。
於是,我就這樣老老實實地進行英聽特訓。光是第一周,就感受到在「脫敏」方面有一點效果,大受鼓舞。
要持續下去。
回歸基本功
在外商,異國異地 con-call 開會,已經是一種低情境的溝通了 1,使用英語,更是嚴重限縮表達力的頻寬。低情境、低頻寬,顛覆我多年的認知。
簡報尤然。我過去慣常的簡報模式,高度仰賴口語埋哏與鋪陳,快慢交錯的視覺節奏更是拿手好戲。可惜的是,以現在自己的英語口語程度,其實很難支撐得起駕馭得了這種簡報風格。
記得自己簡報風格的轉變關鍵,第一是高橋流,第二是 Prezi,第三是 Keynote。現在,好像遇到第四個轉捩點了。投影片好像應該要更瘦身、更樸素才是⋯⋯
我更發現,為了突破低情境低頻寬的禁錮,不只簡報風格,不只溝通風格,甚至連更基本的職場思維也要轉變。套句裘凱宇老師【過好人生學】課程所講的,我需要踏實走一次「學徒」階段。我得盡快尋得具體的方法,從頭練習職場基本功——我需要學習在低情境、低頻寬處境下更簡潔、更高效的風格,還得具有某種跨文化的通用性。
最後,我鎖定這兩本,重新蹲馬步:
- 功夫老師:《不懂這些,別想加薪》2
- 《埃森哲顧問教你6堂回報的話術》
不要被狀似聳動的書名騙了。這兩本書作者都有管顧背景,內容扎實,且相呼應之處甚多。讀到後來,發現,這不僅是話術,更是職場思考的基本功。
譬如說,《不懂這些,別想加薪》介紹的「一分鐘口頭報告」要點,就跟《埃森哲顧問教你6堂回報的話術》介紹的「自我主導說明」形式非常相似。既然英雄所見略同,原理沒問題,就老老實實照著功夫老師交代的方式來做:
接下來便是要勤於練習並運用。你可以將「一分鐘工作進度口頭報告表」和「一分鐘問題現況口頭報告表」兩個表格列印出來隨身攜帶,未來要向主管報告前,依表格中的方式和提醒進行思考,在一分鐘內精準又明快的做好口頭報告。
有時我也會切換成英文來練習:特地從商英教父 Quentin Brand 幾本書尋找對應的罐頭 set phrases,偷學一些得體的應對方法。
如此刻意練習幾個月。沒有 mentor/coach 在側,自承進步緩慢,卻已經開始敏銳看到許多反例的問題。值此,不禁想起《神雕俠侶》中甫遭斷臂之禍,卻別有一番奇遇的楊過:
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雕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回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當晚他竟不安睡,在水中悟得了許多順刺、逆擊、橫削、倒劈的劍理,到這時方始大悟,以此使劍,真是無堅不摧,劍上何必有鋒?
是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本質練習
楊過有神雕幫忙練劍,我沒有。只好私底下設計一些練劍方法與儀式。
譬如說,《埃森哲顧問教你6堂回報的話術》提出兩則思考要點:具體化 (crystallize) 及概述 (summarize)。拿我熟悉的議題小試須臾,驚覺:我以為我知道,但其實我不知道。
該向幾年前的自己看齊,重拾學徒之心,對這些我以為我知道的東西從頭演繹一番。
因此,我在筆記軟體開設【本質練習】專區,不敢說每天,但至少常常拿來重整精煉自己所知的事物。譬如說,以下是我對某些 agile/devops/arch 議題的私房詮釋(這只是截至目前的版本):
-
Agile 本質簡述:一種以高速、高頻率 PDCA 循環的角度,處理複雜問題的態度及方法。
-
Cloud native 本質簡述:An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ed around elasticity and anti-fragility in a massive dynamic environment.
-
Container 本質簡述:一種將 異質性 應用程式 & 相依執行環境 予以統一封裝 的高效率單位與機制 (An efficient packaging unit and mechanism for heterogeneous apps and dependent environment)。
-
DevOps 本質簡述:Engineering practices & culture to glue dev & ops to evolve a high performing team.
-
Kubernetes 本質簡述:大規模 微服務容器 自動化調度 的產業標準平臺 (An industry standard platform for orchestrating containerized microservices at scale)。
-
Microservices 本質簡述:「單一職責介面」與「去中心化」的架構設計風格 (An architecture style based on SRP interface and decentralization)。
-
Scrum 本質簡述:一種經驗主義式的敏捷實踐流程,擅長高強度操練經驗曲線 (An agile process based on empiricism to train experience curve in a high-intensity style)。
我也常常用心智圖來鋪陳這些具體化的本質概述。近來更體會到,以前一直把心智圖用錯了——心智圖,不是拿來讀的,是拿來畫的。
如此練劍數月,體會到難以言喻的好處。這種本質修練,應該會一直持續下去吧。
敏捷基本功
手持玄鐵重劍,為之四顧,躊躇滿志,忍不住對所見所聞臧否巷議。
譬如說,看到一些敏捷心靈雞湯文章說要換位思考、要 QBQ,就忍不住提出修正觀點:
QBQ 和同理心,誤用,或是無限上綱使用,很容易被歸為資方的洗腦工具。
越來越覺得,欠缺 QBQ,不全然是當事人自己不正面思考、不當責的問題,常常也是結構面造成的。譬如:刺蝟原則。
沒有刺蝟原則,就很難要求 ownership,也就更難要求 QBQ 或同理心。所以,一路溯源,就跟管理界的老生常談搭上線了。
現在,我逐漸傾向:怪罪敏捷之前,先反思:是不是連核心的管理與領導思路都歪掉了呢?或許,那才是基本功呀。
譬如說,看到君婷老師〈為什麼團隊總是對目標無感?〉一文提到:「你的團隊有多麼目標導向,取決於你有多強大的讓團隊精準理解並聚焦目標能力,這需要練習,更需要準備。」就忍不住附和:
這,真的是談 KPI 或更潮的 OKR 之前,就該先磨練的基本功。
基本功沒到位,空談許多炫酷潮詞,是枉然的。
譬如說,看到君婷老師〈到底是誰殺了敏捷?〉一文提到:「相信組織在導入敏捷前,一定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說服老闆、克服文化、組織重建、團隊成熟度的問題,但開始正式 run 敏捷之後,卻忘了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其心中最要緊的價值。」又忍不住附和:
起手式,很重要。看懂局與勢,很重要。
多多回到基本原理,勤練基本功吧。
什麼是敏捷的起手式?
像前面擷取的三段短評,其實說穿了,就是老掉牙的 5W1H 當中的 Why + What + Who,就是本篇年度回顧文章一開頭提到的目標與利害關係人兩大要素,敏捷圈甚至早已發展出慣用的 impact mapping 引導手法呢(所以,我的招牌課程【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第一天下午就是以 impact mapping 進行個案研討)。你,在敏捷鳴槍起跑前,有整個團隊跑過一輪 impact mapping 來對焦嗎?
起手式,很重要。
像這樣在研討會、在社群聚會、在網路採集田野故事,匪夷所思的「敏捷怪現狀」屢見不鮮,卻也多半都能夠以根本原理來解釋。
根本原理,不會因為是老掉牙的老調而不再重要。4
(速成班不會講的事)
敏捷失敗,有人怪罪沒有全部跑過規定的 4(+1) 會議,有人怪罪 top down 導入,有人怪罪 bottom up 導入,有人怪罪插單太多,有人怪罪沒有專職 Scrum master,有人怪罪顧問只會嘴砲,有人怪罪文化劣根性或國情不合⋯⋯
真可謂「幸福的敏捷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敏捷則各有各的不幸」呀!
儘管 Scrum 不見得才是最好最適的,但是,田野觀察到業界對於 Scrum 誤解之深,就覺得 Scrum 被玩爛被汙名化,良有已也。
形式與本質都歪得很嚴重。更慘的是,在「守」的階段,賴以捍衛形式與本質的 Scrum master,依然是稀缺資源。
我置身一間素有敏捷標竿之名的外商,得以就近觀察某個新人過半的新產品團隊。我發現,即使有極為優秀的 Scrum master 近乎全程坐鎮,都還需要好幾個 sprints 才看到內化的持續改善跡象,委實難以想像沒有正知見坐鎮的 Scrum,會歪樓到什麼地步。
(守、破、離)
很慶幸自己走過了那些迷惘掙扎期。
試著回到單純的根本原理吧。網路上、文獻上到處都可以找到一些正派的根本原理:Agile Manifesto、Scrum 3 pillars、Scrum 5 values、Modern Agile、systems thinking… 請從任何一組根本原理來審視你們的工作,誠實地。
撇開會議、流程、看板、便利貼、組織、角色等外在形式,回到根本原理,會發現,很多原理是相通的。很多基本原理或基本功,若不扎實,再多新潮的技法,也只是浮沙築高塔。
請撇開外在形式,先拿【過好人生學】課程所講的兩種「優化」思維來重新審視你敏捷之旅的本質吧——洞與痛、笨問題法則:
- 洞:你的敏捷之旅,是為了獲得什麼利益?
- 痛:你的敏捷之旅,是為了解除什麼痛苦?
- 笨問題法則:為什麼一定得如此?如果不這麼做,會怎麼樣?
「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技術基本功
在敏捷成熟度低的地方,挑戰的是變革管理能力。反之,則是基本功的扎實程度。5
2019 年,於公於私,我個人的技術主場都是 Kubernetes。追逐 K8s 最新進展,降低 K8s 導入門檻,實驗 K8s 詭譎之處,寫了幾篇文章,帶了幾場 K8s 工作坊 6,給了幾場演講⋯⋯可說一整年都在與 K8s 為伍。
熱鬧的外在,內在卻開始感到某種空虛與不安。
K8s,固然是在 DevOps 與 cloud native 相關領域集其大成的霸主,站在巨人肩膀上,乍看之下可增加一甲子功力。不過,讓我們誠實一點吧:你的功力,真的因此而徒增一甲子了嗎?
譬如說,K8s 發明人之一 Brendan Burns 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分散式系統設計:可擴展、可靠服務的樣式和範例》,大量運用 K8s 示範現代分散式系統中重要的泛用模式,是非常精要的 K8s 應用指南。那麼,試問:K8s 用了好一陣子的你,能夠像 Brendan Burns 這樣在 cloud native 領域將 K8s 揮灑自如嗎?
如果不能,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重複造輪子,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連造輪子的能力都不去操練。
與其一直沈迷於熱鬧的 DevOps toolchains,不如回頭重新蹲馬步,回歸扎實的技術本質。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似乎不只我有這種想法。我在這次 iT 邦幫忙鐵人賽評審感言中寫下:
這一屆鐵人賽,我提出一則令人欣喜的整體觀察:更多人開始回歸基本功。像〈從 0 至 1 盡可能的建立一個好的系統〉、〈在分散的世界中保持一致〉、〈Think in Domain-Driven Design〉這三篇得獎作品,都是值得好好學習的架構設計教材,連我都從中獲益甚多。
我期待大家在研讀這些精彩作品時,也請試著和他們一樣回歸基本功。每讀懂一個小議題,請自己試著重現作者的思路,自行推導,自行寫程式印證,把基本功重新磨練一次。
這樣子,才不辜負這些作者嘔心瀝血隔空授藝與傳功呀!
洋洋灑灑一堆蹲馬步的書,份量沉重,將是我 2020 的功課。套句裘凱宇老師【過好人生學】課程所講的,重新扎根在這領域「建立生態圈的能力」。
信仰基本功
再來是私領域了。
2019 下半年,經歷了許多實質意義與象徵意義的生老病死,彷彿度過了好幾年。
不過,卻也豐豐富富經歷到我所信的神是真的。
藉著重新修練禱告的功課,帶領我走出曠野。一幕幕猶如連續劇的異象,橫跨數月,令人讚嘆與敬畏。
在禱告中,一句句經文,猶如活水,湧流不已:
-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 16:4)
-
我們的大祭司並不是不能同情我們的軟弱。(希 4:15)
-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該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些都是教外人所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馬 6:26, 31-34)
這種屬靈經驗,得親身經歷;一旦親身經歷,就再也回不去了。
傾聽神的聲音,順服,活出旨意中的命定——這是人生信仰的基本功。
在這 Xmas 賜平安意念之日,也該為明年做某些決定了。
2020 許願
2020 年,希望自己能做到:
-
繼續在信仰裡聆聽與順服。
-
繼續更深度的本質修練。
-
繼續增進商務英語聽說能力。
-
走出蟄伏期。
-
開放冒險選項。
就醬。
-
艾琳.梅爾 (Erin Meyer) 說:「在低語境文化中,良好的溝通是精準、簡單、明確和清楚的,以表面意義來了解訊息,也認同應該為了釐清而重說一次,以書面陳述訊息的情況也一樣。在高語境文化中,溝通是複雜、微妙和多層次的,訊息通常是隱含而不直接明說,較少以書面形式提出,大多是開放供人解讀,至於怎麼解讀,要看對言外之意的領悟而定。」她在《文化地圖》書中,針對八個面向的文化量表,有更詳盡的分析:高情境 vs 低情境、直接否定回應 vs 間接否定回應、原理優先 vs 應用優先、平權式 vs 階級、共識 vs 由上而下、任務導向 vs 關係導向、對峙 vs 避免對峙、線性時間 vs 彈性時間。 ↩︎
-
今年我也交互參考重讀了好幾次劉恭甫(功夫老師)兩本後續的書:《左思右想:36 堂有效解決工作難題的創新思考》及《X計畫:打造人生黃金交叉線的轉機與關鍵》,獲益良多。 ↩︎
-
詳見我於 Agile Summit 2018 發表的演講:〈從限制理論角度談敏捷導入階段〉 ↩︎
-
很多人視 5W1H 為過氣的老調。有趣的是,日本人對於經典的 5W1H 似乎情有獨鍾,出了幾本專書:《5W1H 超強思考術:你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靠 5W1H 解決!》、《5W1H 經典思考法:容易獲得成果的人都在用》。 ↩︎
-
引述 LeSS 的 “Scrum Master focus over time” 觀點:“LeSS adoptions often involve large codebases with lots of archaic and messy legacy code; applying modern practices on them is challenging. The focus on development practices stays high as it will only become harder and harder to improve the teams even further.” ↩︎
-
2019 年,我帶了幾場【給 RD 的 Kubernetes 初體驗】工作坊,有 GKE 版本,也有 EKS 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