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
我自認是個思考框架控。
學生時代只是不自覺就這麼做了。但後來被勝間和代《新・知識生產術》洗腦,我就開始下意識蒐集並應用。
過度依賴既定框架是不好的 1,但是,看到連鼓吹思考框架甚力的勝間和代也曾有此疑問,且給出一份建議,我就放心了。她在《培養商業腦的7種組織力》書中是這麼說的:
另一位我很崇拜的憲哥(謝文憲),在書籍中也一再重申:
養成持續且大量的閱讀習慣,是每個人成長,成為一個咖的必經過程。找到案例、找到一個比你更好的架構,來印證你觀點的重要時刻。
— Quote: 《人生準備 40% 就衝了》
某次演講,更是一針見血當頭棒喝:
刻意練習
既然這兩位私淑對象都如此說,我就決定,做事不要只訴諸本能,要刻意練習,提升到理論層面。畢竟:
— Quote: 2017-07-26 Tweet
同時,不只是對自己,連演講及引導場合,我也刻意朝這方向鋪陳。(所以,你會發現,近年來,我的演講內容,常會夾帶些理論框架⋯⋯)
漸漸的,開始能夠體會勝間和代所說「從現有的組織架構創造出新的組織架構」的箇中深意。譬如說,我在帶領【引導者讀書會】時,不知不覺就將鑽石模型 (diamond model) 與薩提爾冰山模型結合起來。也在本周兩個場合突發奇想,將《關鍵對立》提出的「影響因素源頭模型」與《鉤癮效應》提到的「法格行為模型 (Fogg Behavior Model)」結合起來,從新的角度分析《克服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的模型。
謎之音:簡直是模型大亂鬥。
這麼做,不僅是智性的體操,不僅是一種擴充求解空間的方法,也是一種沈澱反思的過程。
《刻意練習》說:
刻意練習,只在跨出舒適圈後才能奏效,需要學生不斷嘗試去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這意味著幾乎得傾盡全力,所以往往不會太有樂趣。
「傾盡全力」這一點,我是承認的;但「不會太有樂趣」這一點,我倒不這麼認為——這可是非常有趣呀!
《刻意練習》又說:
刻意練習,幾乎等於加強或調整先前習得的技能,必須著重該技能的特定面向,努力改善。隨著時間過去,這一步一步的改善,最終會打造出專家級表現。
「專家級表現」這一點我還不敢苛求;但至少會朝著劉大任在《強悍而美麗》描述的境界邁進:
在這個世界上,你就愛一種東西,你就在你愛的這個東西裡把自己練到完美,練到無懈可擊。
你因此尋得滿足,此外的一切其實無足輕重。就這樣,你變得堅強,足以抵抗不時傾巢而來的寂寞;你變得勇敢,你學會拒絕周遭的喧嘩與熱鬧;你學會簡單而嚴肅,你形成一種風格,唯你獨有。
是的,形成一種風格,唯你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