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 Joe 多年後重開【大人學講座04 : 有效自我改變的系統化做法】,二話不說,立刻報名。

為什麼這麼有信心呢?

原因之一,已經上過好幾次 Joe 的課程,尤其是與這主題風格類似的【別總是直球對決】。我很清楚這類課程的系統性及實用性。

原因之二,看了 Joe 的幾篇文章,意猶未盡,想看看多年後重開的加長版講座,又有什麼新的體悟?

原因之三,儘管課程文案特別提醒「不適合的對象:嘗試想改變別人者。改變的關鍵首重於自身的覺醒。所以若你是想聽完後去影響身邊人 (小孩、朋友) 的,我覺得幫助會有限喔,所以就請別浪費錢了。」但反骨的我,還是想嚐嚐看有沒有一些幫助。

答案是:有!

基於不破梗不爆雷原則,不便直接透露五糾結、五方向、五表單的內容,我只徵引一些最有感的類似觀點,作為呼應。

很多人並沒打算玩真的

Joe 說:「『不做為』本身也是一種作為;不要到了被迫改變時才改變。」

這跟《大人學選擇》 pp. 265–266 說的「及時的責任」一樣:「大部分的人更該擔心的,是不選擇,眼睜睜地看著狀況越來越惡化,如同溫水煮青蛙般的『慢性選擇消失問題』。」

所有選擇都有代價

Joe 說:「請先盤點思考:我願意犧牲什麼?」

這跟《大人學選擇》 pp. 19–20 說的「原則四: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並預作準備」道理一樣:「當你連最壞的狀況都想過一輪時,代表你對這項選擇也做好了全方位的規劃。後續執行時的順暢度,其實也會跟著大幅提升。」

意志會耗盡

市面上一堆《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輕鬆駕馭意志力》、《恆毅力》書籍,不斷鼓吹並販賣「提升意志力」的秘方。不過,Joe 的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意志力就像電池,是有限資源。」

的確,日常生活的種種重要/不重要、急迫/不急迫的事,在在都在消耗我們的意志力。我們該選擇對抗天性,還是選擇順從天性?

Joe 說:「最好的忍耐,是不忍耐;最好的判斷,是不判斷。」

聽到這裡,突然領悟到許多專案管理方法,之所以講究以簡馭繁,就是這個道理。像 Scrum 限縮 Sprint Backlog,就是為了避免面臨無盡的選擇、插單的誘惑、父子騎驢的判斷,白白消耗團隊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有限資源,請好好保護它,請善用它滿格的黃金時刻。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論語泰伯篇:「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新約主禱文:「不叫我們遇見(陷入)試探。」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pp. 242–244 說:

百分之百的堅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

我發覺要抗拒「就這麼一次,下不為例」的誘惑,其實是我這一生最大的決定。為什麼?因為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情況要你妥協,讓你有「身不由己」之感,然而只要出現一次「下不為例」,總會再出現另一個「下不為例」。萬一我這次跨越界線,往後就會不斷出界。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

這道理,對個人適用,對團隊適用,對組織一樣適用。

由此也可看出為什麼 Scrum 發明人在《告別瀑布,擁抱敏捷》書中苦口婆心說出一段貌似專制頑固的論調:

Scrum 不是可以被隨意修改來迎合既有企業文化的流程,反而是應該調整企業文化來適應 Scrum。

在 Scrum 中,阻礙軟體開發方式的文化障礙將無所遁形。如果沒有用 Scrum 來建立敏捷、透明的開發環境,那隱藏的問題將會一直留在企業內損害企業的利益,那就失去了使用 Scrum 最主要的好處。

Kanban 的 WIP 設計,是一種隔絕誘惑的方法。Scrum 的 sprint timebox 設計,也是一種隔絕誘惑的方法。

請設計聰明的隔絕誘惑、逃離誘惑的方法。

內心的自動導航機制

Joe 引述《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書中提出的「習慣迴路」理論,提供一些破除舊習慣、養成新習慣的自動導航機制,讓「心中善良而任性的小孩」可以整合對齊。

Joe 說:「習慣不能改,只能覆蓋。」

不過,整個誘因建構三部曲「提示」→「行為」→「期待獎勵」當中,起手式「提示」的關鍵,仍在於自我察覺力。看起來,就像任何觸及心靈的手法,「自我察覺力」仍是非常重要的鍛鍊。

兩個月的作業

這是一門值得好好沈澱,對自己許下承諾的課。

希望兩個月後回頭來看,能在某些地方邁入良性的自動導航系統。在自己身上,在家人身上,在團隊身上。

「做自我的改變,跟買 3C 產品一樣,早買早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