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自公司內部 memo)

   

Dear all 夥伴,

過去三個月,我根據自己的職場經驗,以及我對大家的專業要求,安排許多課程及講座。從一系列 1:1 訪談中得知,不只是主管們動了起來,連小夥伴也開始試著實踐。我很欣慰。

譬如說,送你們這群中階主管及資深工作者去接受專案管理培訓之後,我終於可以在大大小小會議上公然用專案管理語彙進行詢問與討論了,不必拐彎抹角替這些對我來說已經是「系統一」的管理切入點逐一解釋或比喻。

The bar has been raised,這才像專業場域。

有些人對我說,上了這些課程,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些共同語彙是專業工作所必備的。只是也不免好奇:對於這些語彙,真的有必要那麼咬文嚼字嗎?

譬如說,專案管理課堂上,老師一再強調表述形式:WBS 要以「名詞交付物」表述,里程碑要以「時刻完成」表述,任務要以「動詞」表述。SBE 課堂上,老師也強調以「Given-When-Then 句型」表述的需求。同仁們發現,不只是課堂演練時老師會要求這些細節,課程結束後,在工作上我也會繼續要求,故有此一問。

我的觀點是,請把它們當成是專業領域的「通關密語」看待。理由有三。

請試著培養英語文法意識

企業講師 Lisa Lai 曾說:目前通行的管理理論及方法,多半來自美國。

確實有道理。信手拈來幾個例子: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Taylor),美國人;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在美國成名;六標準差方法,源自美國;平衡計分卡,源自美國;OKR 之父 John Doerr,美國人;OKR 思想源自 Andrew Grove,成年即定居美國;專案管理學會 PMI,總部在美國;Scrum 之父 Ken Schwaber 及 Jeff Sutherland,美國人。

主流的管理理論及方法,幾乎很難沒有美國的蹤跡。語言是思想的重要載具,英語又可算是專業領域的世界語,因此,他們所發展出來的管理工具或思考工具,帶有濃厚的英語文法色彩也就不足為奇。 1

與中文相比,英語是個文法意識較嚴謹的語言,詞類時態語態形式分明。因此,在運用英語世界發展出來的工具時,請試著將頭腦切換至同一頻道,運用起來比較順暢,也更顯得內行——你是個與國際思維接軌的專業工作者。

請展現內行氣

勝間和代在《新.知識生產術》曾說過自己剛到麥肯錫工作時發生的慘痛經歷:

對麥肯錫人來說,沒有遵循金字塔結構和 MECE 的文章,就等同於「外行人在閒聊」。於是,我的提案在格式階段就已經不被接受,更不用說是內容了。

「外行人在閒聊」

「外行人在閒聊」

同理,未以「名詞交付物」表述的 WBS、未以「時刻完成」表述的里程碑、未以「動詞」表述的任務,看在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眼中,就等同於「外行人在閒聊」。

請大家展現「內行氣」。

守破離

學習新的事物,面對新的規範,不習慣是正常的,尤其又涉及用字遣詞。

日本劍道素有「守、破、離」三個學習階段,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也提到劍魔獨孤求敗的武學造詣可分為幾個階段:

  •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羣雄爭鋒。」
  •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如果你還處於「守」這個階段,請堅持下去,把這個階段的要求操練純熟,變成自己的「系統一」。時機成熟了,再談「破」或是「離」。切忌好高騖遠自作聰明揠苗助長。

   

   

對我來說,這些共同語彙,可說是專業領域的「通關密語」,使用得當,能夠展現「內行氣」。

請珍惜你們學到的通關密語,並反覆在工作上下意識練習與實踐。

如果你們還想知道更多專業的通關密語,我三月份導讀會的選書:功夫老師的《不懂這些,別想加薪》是個不錯的起點。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系列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一):用句型輔助思考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二):階段性的預期成果設定

❸ 請珍惜你們學到的通關密語


  1. 歐美系的思考框架或準則,很喜歡用「句型」式的步驟來引導思考,且多半都很注重文法的合式。我四年前的舊文〈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一):用句型輔助思考〉就列了許多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