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對話

開場對話

研發團隊,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

「請問一下,這個A功能,大概要多久才能完成?」

這個問題,不會因為你跑的是敏捷,就自動免疫。那麼,身為經過敏捷思維洗禮的人,該如何做出合宜的應對?

我在 Agile Tour Kaohsiung 2018 開辦一場 2.5 小時的工作坊,帶領大家親自體驗這個議題。

不過,這個題材的背後,其實還有三段故事。

故事,要從一年半前講起。

第一段故事:結構化流程

一年半前,我曾提過一個心願:

我想用結構化的 Sprint Planning 流程,讓錨定效應、以關係為中心、目的型談判自然發生,讓參與其中的人,逐漸在刻意不遮掩的建設性衝突中,潛移默化。1

這個心願,即使我今年已經將自己的招牌課程【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進化到二日版 2,也都還未能夠實現。要完整實現,恐怕得擴充至二天半,甚至三日版。

這是一個小缺憾。

年底正好有個在 Agile Tour Kaohsiung 2018 舉辦工作坊的機會,我就來小試一下心中設想的「結構化的 Sprint Planning 流程」,以後再看看有沒有機會將這次經驗併入招牌課程。

第二段故事:衡量

設計工作坊,要先定義好最核心的體驗內容。

Sprint planning,或者 release planning,都有一個共同議題:衡量。正好這陣子我一直在研究這類衡量、指標等相關議題 3,便將工作坊的題目訂為【為了精準估算,你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核心的體驗內容決定好了,體驗的動線,則以《如何衡量萬事萬物》這本書做為參考標的。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名,是在《精實企業》及《精實執行》。能同時被這兩本經典引述,想必非泛泛之書。

當時只覺得可以從中借用到一些衡量妙法,像是費米推論之類的。萬萬沒想到,這簡直是改變三觀的奇書。恰好又跟我這陣子在系統閱讀的主軸相吻合,讀來可說是點頭如搗蒜。

看懂這本書,內化並實踐,有助於從根本解決一些盤根錯節的敏捷持久落地的企業面難題。

初步啃完這本奇書,就花了我好幾天,累積起來共十七個小時。十七小時的心得,在短短的 2.5 小時的工作坊是無法盡數展現出來的,我只能先揀選一個雖粗淺但稱得上是全貌的流程,作為工作坊的體驗主動線。

AIE 通用衡量方法

AIE 通用衡量方法

第三段故事:PDCA

核心的體驗內容決定好了,體驗的動線也決定好了,就剩下體驗的劇本了。

既然要辦的是工作坊,重點自然不是說教,而是體驗,而且是能成為肌肉記憶的體驗。

這一點比較簡單。自從經過【體驗式課程的遊戲設計與操作實務】的洗禮 4,我將招牌課程【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調整成「高速高頻率 PDCA 循環」的風格,廣受好評,已成為自己的拿手招術。

因此,我決定這次的工作坊,也比照辦理。

高速高頻率 PDCA 循環

高速高頻率 PDCA 循環

在敏捷世界裡,不管是 sprint planning 還是 release planning,都很強調全員參與。因此,我的工作坊劇本也設計成要全員參與,以反應真實情況:

在這兩個半小時的體驗活動中,我會用真實案例的改編版本,帶大家體驗 Sprint Planning 及 Backlog Refinement 的核心要素。不管你是 PO、PM、UX、RD、QA,都能從活動中親自體認到,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追求精準的估算?以及,萬一真的有必要,我們又該做什麼樣的準備?

分組方法有很多,有安全穩當的,也有刺激難以掌控的。當天在 Agile Tour Kaohsiung 2018 活動現場,看到大家非常專業,便臨時起意,將現場人士分成三大組:Scrum Master 組、PO 組、developer 組。

非常冒險的決定。但,敏捷,本來就是要冒必要的險嘛!

分組

分組

整場 2.5 小時的活動,有笑聲,有吵架聲激辯聲(過程中一度擦出火花),也有嚴肅的制憲大會——像極了真實的職場情境:

流程會議

流程會議

感謝超強的參與者,尤其是始料未及的 Scrum Master 組,讓我這場首發的工作坊,得到超出我預期的效果/笑果。

高速高頻率 PDCA 循環」風格,在這 2.5 小時中,應該算是嚴格貫徹了。

未央歌

一年半前許下的心願「結構化的 Sprint Planning 流程」,這次 2.5 小時的工作坊,大約實現了六成。

要完全實現,全程可能要 3 小時。

在改版成功之前,先貼出這場 2.5 小時 Workshop 可公開的部分。



下一步呢?請靜待吧。


  1. 我在〈以談判角度看 Sprint Planning〉文章中,談到我對高品質的 Sprint Planning 有著不一樣的願景。 ↩︎

  2. 今年我將自己的招牌課程【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升級成【二日精修版】,承載更多我想傳達的核心理念。最近剛結束的公開班是 2018-09-13~09-14 這一梯次,課後感想文在此。 ↩︎

  3. 這陣子研究衡量、指標等相關議題,相關心得請見〈敏捷的價值與指標〉、〈DevOps 的價值與指標〉、〈改變/改革:流程與衡量指標〉等文。 ↩︎

  4. 詳見〈三週生出一款新桌遊,一段奇幻旅程〉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