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終回顧文中,我曾半戲謔說道:自己好像都在消費之前外商經驗的戰備存糧。
今年,這份感受更加明顯,甚至連台商新創經驗都動用到了。
到了年終,又開始要做個總回顧,再對來年許願。去除一些不便揭露的事情,以下是簡單的回顧。
補血課程
這一年,由於 COVID-19 因素,參加的實體或線上 Live 課程,就只有這兩場:
-
Team Kanban Practitioner:由我邀請老師來授課的。原本我只是安排給其他主管同仁去上課,後來索性自己也加入共學,後續的跟進措施較能落實。
-
TTT 二日課程:由公司舉辦的。原本我打算安排給其他種子教師同仁去上課,後來索性自己也加入共學,不僅後續的跟進措施較能落實,也藉此自我補齊相關基礎——畢竟自己在 2018 年上的【體驗式課程的遊戲設計與操作實務】三日課程,可說是一下子就跳級到進階版了,我想回頭再親身體驗一下基礎版。
公開演講及授課
今年,由於 COVID-19 因素,再加上自覺已經過了能夠恣意 跑趴 出沒 社群活動的人生階段,婉拒許多邀約,只接了一場公開工作坊:
反之,如果是在公司的上班時間、用公司的場地舉辦活動,安排起來較有餘裕,也就順勢辦了好幾場。像我的招牌課程【Agile Workshop / 敏捷原理與團隊塑造】及後續跟進的種種專題工作坊,次數已經難以計算。
關於我的 Agile Workshop,除了當年某個公開班可以開出豪邁的二日版,後來都只能客製化組裝出一日版。好在經過多年錘鍊,已經模組化到能夠彈性端出 1 hr、2 hrs、4 hrs、8 hrs、12 hrs、16 hrs 不同套餐,能將 Impact Mapping、Kanban、Scrum 都實彈演練到一個地步,積木玩到了,電影也看到了。
順便推出一個 20 分鐘快速介紹 Scrum 的影片,以後就可以叫學員先看完影片再來上課:
內部導讀會
去年年終回顧文中,我曾許願要「每個月辦一場 2hr 導讀會」。
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動機:
我開始每個月一次,每次兩小時的【職涯躍升書系導讀會】,讓公司同仁自由報名,希望藉由這種草根性的軟性活動,另闢一條 bottom-up 的改革路徑。畢竟,深遠持久的影響,不能少掉「喚醒基層意識」這環節。
我也想藉此機會刻意練習「金字塔原理」一整年(是的,我以金字塔原理來進行每一場導讀會)。
沒想到才舉辦了一次,就遇到疫情攪局,分流上班,活動得移往線上進行,大大考驗我線上引導活動的能力。為此,努力師法福哥【線上教學防疫補給包】及 Miro-Miro on the Wall webinar 的經驗,順利完成了好幾場,甚至連《克服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介紹的「Personal History Exercise」如此心理層面的活動都能夠在線上進行,讓我鬆了一口氣,私房工具箱又增添一項利器。
一整年下來,不知不覺也導讀了這麼多本:
每重讀一次,形同再次自我療癒了一次。畢竟,改革者、先行者是孤獨的。
或許會被認為我在散發所謂的「有毒思想」,但只要看到還有一些人能被啟發思考,那就值得了。
內部培訓:主管的修練
我很愛用「讀書會」這一招,甚至把它當成另一種培訓形式。像當年我在G公司辦的【主管的修練/讀書會】就是這樣進行的。
這陣子我又祭出這一招,舉辦七次內部培訓:
俗話說,小孩子的成長不能等。
同樣的,主管梯隊的成長也不能等。
因為不能等,所以,我就主動起個頭吧。
我將於九月開辦【主管的修練】課程,總共七堂,每次 2 小時。課程將探討初階中階主管的六大課題:領導與管理思維、參與式決策、人才管理教育和支持、溝通與衝突化解、團隊績效的考核標準、團隊文化和核心信念。
因為是我起的頭,所以,請容我任性地設下【主管的修練】課程的總規定:
① 課程以個案研討形式為主,有大量課堂討論,學員需要依照進度先行閱讀指定讀物。能配合的,再考慮參加。
② 有些個案討論有隱私性考量,為促成坦誠討論,參與者需宣誓對現場討論內容保密 (咦)。
如果你無法配合這些規定,請不要勉強參加,請選擇你能夠接受的其他培訓機會。
為了維持課程品質,此課程人數上限為 24。
如果課程反應不錯,明年還會擇期再開新梯次,所以這次向隅者不必擔心。如果課程反應不佳,就不值得再開新的梯次,所以這次向隅者也沒什麼損失。
我也將每堂課一開頭的導讀部份錄影下來,以後再舉辦時,時間就可以節省下來,直接進入互動討論環節,畢竟這才是最精華的部份——這門課有趣的地方,就是思辨:
有同事笑著說:跟著我的這一年,是他脫離學生身分之後,讀書最密集的時光。
這也是我舉辦這些活動背後想要傳達的訊息:要多讀書,看看外面世界;離開穴居人的世界,成為現代人。
內部 Memo
忙碌的一年,除了動嘴動手的活動之外,我也寫了許多內部 memo,最高紀錄一週寫了三篇,可惜多半都不能在此刻對外公開。能公開的只有:
- 請珍惜你們學到的通關密語
- 很簡單的東西,也要單元測試嗎?
- 專案 Kick-off meeting 的前置作業
- 請掌握「對高層簡報」的技術及習慣
- 專案管理/專案組合管理當中,不必然需要公開透明的地方
- User Story 釋疑:真的要遵守嗎?
- 事情做一半,等於沒完成:淺談敏捷的里程碑設定
- 以「蜘蛛法」拆分過於龐大的 User Story
重要的事情,似乎還是免不了要 over communication,不能冀望看一次或聽一次就明白。寫下來,有助於一再端出來複習覆述。畢竟 Ray Dalio 在《原則》說過:
要知道,幾乎所有「眼前情況」都只是「情景再現」。找出是哪一種「情景」,然後應用深思熟慮的原則加以處理,這將讓你大量減少必須決定的數量,並引領你做出更好的決定。
你若是不斷以這種方式思考,就會成為一個卓越的有原則思考者。
我打趣說:一年來寫的內部 memo,將來搞不好可以集結出書。
邀請專家進行教育訓練
改革者、先行者是孤獨的。
只是一味苦口婆心勸說大家放下成見、擁抱改變、試著與世界潮流同步,會被認為只是一己的固執偏見。因此,我邀請外面世界的先進過來現身說法,讓局中人驚覺:這個書呆子說的話是真的,外面世界真的就是這樣運作的。
邀請專家的專題講座計有:
- 遠距工作的甘苦談與訣竅 (by Ailin Liou)
- 敏捷組織下之人才培育 (by Tess Fang)
- 17Live SRE 從無到有心法 (by Sammy Lin)
- MaiCoin SRE 演進經驗分享 (by Smalltown)
- Titansoft 的 Craftsmanship 精進之旅 (by Eviler)
- 那些年我們做過的 DevOps Pipeline (by 艦長)
邀請專家的實體或線上課程計有:
- Git 版本控管實戰:新手進階篇 (by 保哥)
- 專案管理第一次就上手 (by Rex)
- 如何寫出人人有共識的需求:範例描述需求篇 (by David Ko)
- ES6 + React (by 龍哥、奶綠茶)
- Team Kanban Practitioner (by 柳丁)
- 單元測試 (by 某低調大神)
- GCP Onboarding Courses
- 產品數據分析與關鍵指標設計 (by Hans)
感謝許多業界朋友賣我面子,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仍然排除萬難給予精彩的分享,在此獻上敬意。
外面的世界
2022 這一整年回顧起來,我好像花了極大精力在傳教佈道:用課程、導讀會、文章,甚至到了有點雞婆的地步。
巧合的是,這正好與我所屬教會的 2022 年度命名相暗合: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路 4:18)
傳教佈道,需要傻勁。
以我來說吧,每次聽到有人漠視外面世界的先進們熬煉了一、二十年才得出的進步觀念,就會想到《海賊王》裡蒙布朗・諾蘭德的這段話:
外面的世界當然不見得是好的,不見得是匹配的,也不見得永遠是對的;不過,就如同我在某篇 memo 所說:
我們不是預言家,無法鐵口直斷像「在 VUCA 時代,feature team 優於 component team」這種觀點的壽命究竟有多長,不過,如果我們的智慧,沒有國際專案管理學會 (PMI) 高,沒有大型敏捷框架 LeSS 高,沒有 DevOps 大師高,那麼,試著放下舊的成見,試著瞭解一下 feature team 的論述,試著與世界潮流同步吧——尤其在我們還沒有與世界潮流碰撞的實力與實績。
早一點與世界接軌,早一點主動與世界接軌,總比被迫與世界接軌來得從容——我們非要等到黑船來航才痛定思痛進行明治維新嗎?
未央歌
記得年初自己 OGSM 的 O 是這麽寫的:
建設 Focus, Flow, Joy 的研發環境,以支持企業目標。
計劃趕不上變化。只能把缺憾還諸天地。
2023 許願
2023 年,希望自己能做到:
每個月辦一場 2hr 導讀會換個形式,進行專題式的系列講座。- 繼續更深度的本質修練。
- 繼續增進商務英語聽說能力。
- 開放冒險選項。
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