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週,我在公司內帶了一系列【系統思考的四堂課】。本文回顧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為自己做個紀錄及紀念。
緣起
其一
過去兩年,我分別以限制理論的 thinking processes(思維程序;思考方式)及系統動力學 (system dynamics) 兩大思維角度,給了幾場 DevOps 及 Docker 的演講(見 文章 1、文章 2、文章 3)。過程中,觀察到一些有趣的事:
DDD 要說故事,CLD 要說故事,CRT 要說故事,user journey 要說故事,簡報要說故事。
凡事都要有說故事的能力。
— Quote: 2017-04-27 Tweet
突然發現,系統思考的系統基模中,大半都是雙裂結構;這恰巧與 TOC 的 Evaporating Cloud 有許多相互呼應之處。
— Quote: 2017-07-18 Tweet
我隱約察覺到,來自系統思考陣營的 CLD 與來自限制理論陣營的 CRT,兩者有種深層的相似性。
其二
後來,在某個場合,Ruddy 老師向我拋出一則有趣的提問:「為什麼高德拉特發展出 CRT 這種方法,而不直接採用現成的 CLD?」
我答不出來。頂多只是憑直覺喃喃自語:「或許是比較容易溝通吧!」
其三
某一天,在《抉擇》第 209 頁巧遇一張 CLD。果然高德拉特也懂 CLD,只是選擇不常用它。
「或許是 CRT 比 CLD 容易溝通吧!」
這類思緒,不時湧出,甚至開始浮現一些狂想:
認真思考將 CLD 與 CRT & FRT 混用,或在某種程度上融合的可能性。
— Quote: 2017-04-26 Tweet
有難度的狂想。當時的我,還想不出具體的方法融合。
突破
直到今年四月,在稲垣公夫《深思快想》這本奇書看到一線曙光:
不愧是限制理論暨豐田方法的專家,早我一步(好吧,早我好幾步)整合好 CRT + CLD 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可以省點力氣了?
沒這麼簡單。
稲垣公夫語重心長提醒:
「思考的深度」與「專業性程度」互不相干。也就是說,有人使用極艱深的專業知識,卻用淺薄的方式思考;有人則深入思考身邊人盡皆知的常識。
想鍛鍊深入思考的能力,與其只偶爾仔細思考困難的問題,不如養成經常對日常事務深思熟慮的習慣。
勝間和代在《培養商業腦的七種組織力》也提醒過一樣的事:
不斷進行切入重點來養成思考方式,雖看似繞遠路,其實就是最快的捷徑。沒有辦法養成邏輯思考的人,單純的原因就在於質量的不足而已。可以的話,希望各位持續進行幾年的時間來培養這個習慣。
不照著鍛鍊,不會化成自己的血肉。
既然兩位都這麼說,我就乖乖照著做吧!
刻意練習
我挑選兩個案例來刻意練習。一是不太熟悉的,以當期的科技島讀夾娃娃機文章為案例;一是非常熟悉的,以現在服務的公司當案例,總結這四年工作上看遍的成敗點滴,了卻一樁長年心願。
兩個案例,仗著過往的 CRT 及 CLD 功底,個別繪出草圖並不難;但若進一步要求兩者的內在一致性,也費了好幾天功夫。
很有成就感。
既然都做到這地步,孤芳自賞太可惜了,索性拿這份商業模式分析圖找上我們家 CEO,用 CRT + CLD 連續技講了一遍,檢驗我的分析是否正確。
之後,持續刻意練習 CRT + CLD,漸漸生出效果,更快就能勾勒出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初版。
以這種角度來閱讀文本,對文本的鑑賞標準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也更能體會《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點出的訣竅:
用這種態度,何止是在書上畫線,連優質的網路分析文章也盡在狩獵範圍之內。
譬如說,面對詹宏志的演講,不會讀的人,只會酸他太晚才知道所謂「資本的力量」;會讀的人,就會看到其中的系統基模,以及可引為己用之處。
這才是深刻的閱讀層次。
開講
今年二月,我在公司內部群組推薦好友 Taco 開的系統思考工作坊,幾位好學的同事前來打探,令我竊喜:公司內總算有人對這主題感興趣了。
這一天,我等了好久。
也正是時候。正值自己在「系統思考」及「教學培訓」兩方面都有突破,便尋思:何不結合兩者,設計符合自己想法的教案,主動分享這方面的新體悟?
就用系統思考的方法來教系統思考吧。
算是一種 self-contained feedback loop? (笑)
於是,在公司內自動請纓開辦【系統思考的四堂課】。一周一堂 90 分鐘,正好一個月結束。
課程公告:
正如我帶讀書會及工作坊的風格,會以個案研討形式為主,有大量課堂討論及回家作業。回家作業大概需要花一個小時。能配合的,再考慮參加。
人數上限:12。
Agenda:
- 課前作業 - 中等收入陷阱
- Week 1 (5/31 四) - 系統思考簡介、因果分析
- Week 2 (6/07 四) - 系統動力學
- Week 3 (6/14 四) - 系統基模
- Week 4 (6/21 四) - 應用:Large-scale Scrum 或商業模式分析
場地所限,設下人數上限。結果,還是有人拜託超收。 (笑)
為了這四堂課,努力策劃主題內容,梳理系統思考的具體步驟。最花功夫的是案例。要切題,又要多元,更要有相當程度的表面複雜性,才能對比映襯出系統思考的簡潔與犀利。
沒有單一書籍符合上述所有需求。所以,兩個月以來,重讀許多書籍,萃取精華。
系統思考:
思維模式:
成長心態:
走過一輪,提煉出可適用於 CRT 及 CLD 兩種系統思考層次的大一統方法,並將六大步驟湊出頭字詞,命名為「SLR·CPI 法」:SLR 是單眼相機,CPI 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夠好記吧!
教第一堂課的感想是,活動設計上,要再補強 CLR (categories of legitimate reservations) 的部分,或者,從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中取材相關內容。畢竟,「理則思考」是台灣高等教育上嚴重缺失的一環。
教第二堂課的感想是:真的需要現場手繪,並搭配 LOOPY 推導。
教到第三堂課時,把之前課堂上分析過的種種大案例全部再拿出來對照,也順便類比到公司現況,讓大家現場立即體驗到彼得・聖吉說的「熟習系統基模,是組織開始將系統觀點應用於實務的第一步」箇中深意。
誰說《第五項修練》是沒有用的老書呢?
教第四堂課時,火力全開,為【系統思考的四堂課】給了場算是高潮的完結,也鬆了一口氣。
為人,也為己
在公司內開這門課,長遠目標是推動並深化學習型組織,中期目標是為日後的 LeSS 鋪路,短期目標則是強化質性思考的能力。
畢竟,從「中等收入陷阱」案例的系統思考分析中,兩種競爭力取向的動力昭然若揭。為了推動高端循環,質性思考是關鍵能力。質性路線比量化路線更抽象,更虛無飄渺,更難有適切的判準,常常都是淪為事後諸葛。所以,更需要在這方面刻意練習,及早提升這方面的素養。
為別人,也為了自己。
某方面來說,我現在對別人做的許多事,部分是為了 N 年前沒能從(缺席的)mentor 那邊得到的我而做的。
某種角度來說,也算是一種與內在小孩的對話。
譬如說,我真想給當年的自己,看這段窮查理的話:
並且帶著他逐步分析出這樣的 CLD:
有這樣的 mentor,今天的我,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沒有這樣的 mentor,就只能靠自己了。
文末,一點小雜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