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在變動較少的舊時代 1,一次到位的工作規劃、工作分解是必備技能,但是到了現在這個變動頻仍、朝令夕改、隕石滿天飛的時代,做再多工作分解的規劃只是不切實際的浪費。

你怎麼看?

我反而認為,正是因為變動頻仍,就更需要及早進行工作分解。只不過這種工作分解,不是舊時代那種一次到位的無差別分解,而是要能夠區分近光燈與遠光燈的不同層次,也就是敏捷陣營所講究的 “granularity gradient"。

這個論點,我曾在去年的兩場導讀會,透過兩本書,作為公司內推動敏捷轉型的心態導正。2 最近我發現,這類誤解仍然普遍存在於敏捷轉型的業界,因此特地將去年那兩場導讀會的觀點稍作整理,誌於此文。

Generated by ChatGPT4 + DALL·E 3

Generated by ChatGPT4 + DALL·E 3

少量多樣現象與影響

這個時代,「少量多樣」已是既成事實。在時間與事情上的「專注」,似乎越來越是奢求。

在職場上,我們越來越難擁有一整段專屬於個人的時間去專心做一件事。我們總是不時被打斷,不時有插單進來,這些時機與事情的正當性似乎也很難被質疑。隨著職位升高,這現象似乎也隨之加劇。

放大到團隊,甚至公司組織,亦然。隨著業務規模擴大,利害關係人數量及種類越來越多,這現象似乎也隨之加劇。

少量多樣的新現實,對習慣大批量做事的個人而言,不容易進入「心流」(flow):

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尤其我們在職場與家庭裡面,都免不了會被打斷的工作狀態。這時候,我們是要堅持自己一定非要有三、四個小時的完整時間才能進入心流狀態,才能完成工作?還是我們必須想一個工作方式,可以適應這種必須被打斷,一定會分段完成的工作呢?

— From: 《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

對習慣大批量行事的組織而言,則會牽動到即時生產、換模換線的作業方式、甚至商業模式的巨變,可謂之「灰犀牛」衝擊:

大多數的灰犀牛可能早在三個月前、兩年前就已經存在且默默進逼,是我們故意疏忽、固執己見、視若無睹。對食品業來說,消費市場走向「少量多樣」就是一頭兩噸重的灰犀牛,因為過去汽車業走過、科技電子業走過,食品業又怎能避免?

— From: 《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

總括來說,「少量多樣」帶來效率及效能的挑戰,對於人類是 context switch,對於機器設備則是換線換模。反之,若是能夠克服這一點,就能因應少量多樣的時代趨勢,化危機為轉機,成為個人及企業的競爭優勢。

機器設備非我所長,相關的人機料法環細節,請參閱《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 3 接下來我只繼續探討人類的 context switch 課題。

少量多樣的關鍵課題

對人類來說,過度 context switch 會增加暖機以求進入狀況的時間比例,也會損耗心智注意力,阻礙心流形成。

讓我們先接受一個事實吧:context switch 是無法完全逃避的現實。那麼,接下來的關鍵課題就是:如何做好 context switch 的準備,以降低暖機的佔比,減少心智注意力的損耗。

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第 4.5 節對這課題有很深刻的洞見:

我們應該要把工作方式設計成「可以被打斷」的工作流程。

想像一下:如果工作流程被設計成本質上就是「可以被打斷」(我不想太激進的說「歡迎被打斷」或「擁抱被打斷」),也就是說,如果在這新的工作流程裡,context switch 既不會過度增加暖機佔比,也不會過度損耗我們的心智注意力,那該有多好!

要怎麼做到?可分為兩個層面。

在個人修練層面,運用近年流行的「番茄鐘工作法」來練習短時間專注。

在工作設計層面,則是作者的招牌主張「子彈行動清單」:

我們應該要把工作方式設計成「可以被打斷」的工作流程——讓工作本身拆解成行動清單。這樣一來,任何時候被打斷,我會知道接下來下一個可以進行的步驟是什麼,以及前面做完了什麼步驟任務,不再是一個模糊成一團的任務。

可以分段成行動清單,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進入心流。因為如果一個任務,我不知道它明確的步驟是什麼,不知道怎麼開始,不知道這個步驟的下一個步驟是什麼,腦袋會一直在煩惱,一直在焦慮,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做確認。這時候我們大腦負擔很多決策選擇,特別容易疲勞、容易混亂。於是,我反而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進入心流。

如果這個任務,我可以拆解出行動清單,我看到非常明確的步驟,那我的注意力就可以非常專注在下一個步驟就好。

有趣的是,儘管作者的「子彈行動清單」是在講個人的時間管理,並不是在講 Scrum 的 Sprint Planning,但精神及步驟卻若合符節,所以我很喜歡引用《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第 3 章作為我的敏捷工作坊培訓素材。

因此,總結來說,面對 context switch 的關鍵做法是:

  1. 短時間專注:以個人來說,就是「番茄鐘工作法」;以 Scrum 來說,就是習慣 Sprint 週期內五大活動的節奏。

  2. 「可以被打斷」的工作流程:以個人或團隊來說,就是將工作分解至可行動的清單。

事前做好工作分解,幫助我們面對 context switch,更有餘裕應付插單。

延伸的好處

把工作方式設計成「可以被打斷」的工作流程,不僅消極的可以避免被 context switch 拖累,甚至還可以積極的善用這項優勢。譬如說,在少量多樣時代,有機會達到 Lean 所追求的「平準化」目標狀態,在市場波動時仍能保有較佳的資源調度能力:

將每日所需生產量的落差予以平均,謀求生產量的變動縮小。

— From: 《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

「平準化」不只是在汽車業、科技電子業、食品業有用,在知識工作場景也很管用。譬如說 Ailin 最近在〈識別出遠距團隊的 bad smell〉演講中提到,遠距團隊協作時,將任務分解成容易 multiplex 運作的形式,較能因應非同步的工作型態,也有較佳的依存關係:

From: Ailin〈識別出遠距團隊的 bad smell〉

From: Ailin〈識別出遠距團隊的 bad smell〉

「平準化」是非常敏捷的目標狀態,這也呼應了我在〈Timebox 是死胡同嗎?〉一文的論點。以「少量多樣」方式運作的團隊越多,工作分解得越落實,彼此之間的 dependency 就越有機會迅速解決,這樣才大規模敏捷得起來:

granularity 愈小,也愈有將它 fit in 到相關團隊 upcoming sprints 的可能性;尤其當對方團隊也是 short timebox 風格,就更容易 fit in 進去——這是 opportunity。

   

所以,在這變動的時代,工作分解技能不僅是個人必備,更是敏捷團隊必備的工作基因。在實踐敏捷時,千萬不要輕忽這個基本功。


  1. 其實舊時代並不是變動較少,而是舊時代想不出比較好的方法去處理變動,於是就只能祭出種種禁止變動的規定:合約、契約、規格書。 ↩︎

  2. 請見【職涯躍升書系導讀會,Part 2:高效團隊的工作方法】。 ↩︎

  3. 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提到:「對於製造端來說,就出現幾項重點要克服:①產線小批生產的效率,②換線速度、清機速度,③新產品的品質良品條件,④生管對庫存的掌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