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前幾年的冒險已經夠精彩了,沒想到今年更加刺激,簡直就是甘迺迪的登月大計。

到了年終,又開始要做個總回顧,再對來年許願。去除一些不便揭露的事情,以下是簡單的回顧。

補血課程

這一年,因為時間因素,我上的多半是線上課程。其中,除了專業領域的 Coursera 上面的 GCP 課程之外,收穫最大的,就是這兩門啟點文化的課:

我在 2019 個人回顧文曾經提過,對於線上課程,真正 100% 完課,且不時還會回頭複習的,就是他們的課。

今年,個人遇到重大難題與抉擇。這兩門課,打破我許多迷思成見,協助我釐清主觀與客觀情勢,我才有辦法根據錦囊,規劃一系列行動策略:吞下去,並存,找到「那附近」,焊接軌道,翻越必要的山路,永不回頭。

我很感激這兩門課仍然常常回聽複習的課。

公開演講及授課

今年,身處重大轉換期,已經無法恣意 跑趴 出沒 社群活動,只參加一場線上的小座談:

這場小座談,源自〈Timebox 是死胡同嗎?〉一文涉及的討論,我再把沒講完的想法另外寫一篇〈變動的時代,為什麼工作分解技能更是必備?〉作為補充。

如果你對 Scrum vs Kanban 議題感興趣,不妨參考一下。

不同的世界

看了《奇異博士2:失控的多重宇宙》之後,我對片尾一段對話格外有感:

Are you happy?  -- Quote: Docto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

Are you happy? -- Quote: Docto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

「拯救世界」是我想要的,但我可不想落得像 Doctor Strange 那樣感慨「原本以為拯救世界會獲得幸福⋯⋯並沒有。」

長考數月,終於做了一個決定:我要去一個既能拯救世界,又能得到 happy 的舞台。

抱著朝聖的心情,前往很不一樣的世界:製造業。

   

為什麼是製造業?

我的管理初體驗,大半淵源都來自於此領域的論述。像高德拉特《目標》&《絕不是靠運氣》都是製造業場景,像《精實革命》則是汽車製造業。我一直從這裡取經,應用到軟體研發領域,心中不免也很好奇:這些被我轉化過來的理念,它們的原始樣貌,究竟是否真的如書本所陳述的那樣,是否真的如我所以為的那樣?

製造業的世界,很強調量化管理,交期&品質兩方面也都不能退讓,這對於帶著濃厚自組織、自管理、經驗主義、試錯空間、人本色彩的 Agile & DevOps 來說,真的適用嗎?

這些疑問,只有親自朝聖,才能夠一窺究竟。

當來自矽谷和全世界的頂尖科技,遇上半導體創新和高度製造紀律,彼此交會將帶來什麼樣的火花?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時刻。

      — Quote: CIO Chris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9124

   

為了迎接這份大轉變,我認真複習了一些素材,尤其是畢業生的論述。像彭建文的課程【工程師的職涯經營指南】、書籍《思維的良率》&《思維的製程》,像郝旭烈的書籍《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都對於我融入這特殊的高績效文化,有很大的幫助。

半年以來,感觸非常多,姑且談談最深的三點。

其一、持續改善的文化。就像彭建文在這篇 CIT 文章所講:

CIT 代表「Continual Improvement Team」,這個團隊的目的是改善公司的體質,增進公司的競爭力。CIT 活動已經在公司內推行了 20 多年,是一個有系統且能持續不斷改善的活動機制。不論是同部門或跨部門,遇到問題都可以組成 CIT 團隊,共同解決問題。

CIT 需要時間,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效果。許多台灣企業希望達到短期效益,較不注重這種無形的東西。當公司全面形成持續改善的文化,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整個組織的競爭力也會形成很大的競爭優勢,帶來驚人的效益。

突然發覺,身處有持續改善文化的地方,不必躲躲藏藏做這些事,是多麼難得。在一間公司理所當然的事,在其他公司就未必了。

其二、這是個極度講究邏輯的地方。就像這篇文章所說:

其實系統設計必有其邏輯,因此在 xxx 工作,「邏輯」十分重要,只要了解整個程序跟系統的前後邏輯,並把握好基本原則,便能順利適應這樣的工作型態。

即使領域知識仍有不足,但憑藉清晰思路的基本功,可以逐漸找到能夠貢獻洞見的地方。畢竟,系統是人設計的,作業程序是人設計的,問題也多半是人弄出來的;背後的邏輯脈絡,是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邏輯,是個看似樸素無華,卻值得用心操練的基本功。

其三、我很驚喜的發現,過去數年刻意自我要求的本質修練,真的「可以用在世界級的舞台上」。

去年搞的一堆導讀會及課程,到頭來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

卡片盒筆記法

為了迎接全新的挑戰,也正好這兩年以來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 蔚為風潮,我便順勢升級自己行之有年的筆記系統。

我主要參考了 XDite《打造超人筆記》及朱騏《知識複利筆記術》所載之法,並運用在 Obsidian 及 RemNote 上。

RemNote 是個滿有趣的軟體。它走的是類似 Roam 及 Logseq 的路線,如果你沒玩過這類軟體,網路上也有許多網紅錄製的教學影片,尤其是 penolopie 的示範,解除了我許多使用上的疑惑:

RemNote 的 “universal descriptor” 設計更是令人驚艷。這陣子我嘗試重度使用這功能,發現筆記摘要的品質及深度都截然不同了。再搭配內建的閃示卡功能,連記憶都更加固著。

值此,不禁感嘆:以前怎麼都在用土法來煉鋼呀。

認真用 RemNote & Obsidian 實踐卡片盒筆記法一個多月,再重讀《卡片盒筆記》原典,就讀得出味道了。

有些書就是要先去實作一下,踩雷,困而思之習之,方能體悟。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2024 許願

2024 年,希望自己能做到:

  • 專題式的系列講座。
  • Coach 值得 coach 的人。
  • 繼續更深度的本質修練。
  • 繼續增進商務英語聽說能力。
  • 開放冒險選項。

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