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一月起,我開始每個月一次,每次兩小時的【職涯躍升書系導讀會】。前六個月著眼於喚醒個人及團隊的成長意識,接下來兩個月著眼於高效團隊的工作方法,最近三個月則著眼於心理層面,尤其是觀點、期待、渴望。
這三個月的選書如下:
- ① 薩提爾教練模式
- ② 為什麼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 ③ 兩本與 Accountability 有關的書:QBQ & 當責
以下列出這三場導讀會的介紹文案。
薩提爾教練模式
Dear all,
回顧過去,我認為,對我個人職涯影響最大的書籍有三,其一是形塑我職涯升級打怪路線圖的書《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已於 2022/02 導讀會探討過),其二是我的管理啟蒙書《目標》,其三則是這次要介紹的書《薩提爾教練模式》。
《薩提爾教練模式》影響我的地方有三。
① 心理學。職場是由「人」構成的,對「人」瞭解愈透徹,愈能在職場這樣的賽局中游刃有餘或趨吉避凶。
這本書早在 2015 年就很有創意地(可能也是全球首創)將家族治療領域赫赫有名的薩提爾 (Satir) 方法轉化運用到職場領域,是既前衛又前瞻的混搭。被這本書啟蒙之後,促使我 2017 年親自去上了整整九天的薩提爾方法培訓,在許多層面徹底改變了我。
談職場心理的書很多,但從薩提爾如此深層的角度切入,此書可說是濫觴。之後,陸陸續續在許皓宜、周慕姿、錢慧如、汪士瑋等人的職場書籍或課程中,就開始看到這種混搭的例子。
② 引導。團隊是由「人」緊密構成的,對於協作需求愈高的團隊(尤其是 Scrum),愈需要對於團體動力的深刻瞭解,才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力度去引導團隊。
透過這本書提到的薩提爾模式,有助於辨識團體動力,辨識可用來引導團隊的施力點:感受、觀點、期待、渴望——這些都是 Scrum retrospective meeting 的私房法寶。
③ 教練。如同我在〈2021 個人回顧〉一文的感慨:
「有人教導基本動作嗎?」
「每個人都各打各的,完全不團結。」
「球隊的教練到底在搞什麼?」
其實,中高階主管也極需要 coaching。
《薩提爾教練模式》這本書,就是極佳的教練指引。
如果你也認為,在職場上,有需要在心理學、引導、教練這三方面精進,邀請你好好讀讀《薩提爾教練模式》這本書。
為什麼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Dear all,
繼九月份導讀會選書《薩提爾教練模式》之後,我決定十月份再度選擇一本職場心理學的書與大家分享:許皓宜的《為什麼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為什麼連續兩次都要與心理學有關呢?因為在過去數個月以來,旁觀同仁之間的大小內外碰撞,普遍出現一個阿德勒式的感慨: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此外,在八月及九月《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及《領導的黃金法則》這兩本書的討論現場,也都出現一個普遍的靈魂叩問:
我不知道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這些靈魂叩問,恐怕不是訴諸催眠式的激勵,或心靈雞湯式的轉念,就能夠得到解答。
面對這些問題,許皓宜老師在《為什麼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書中的分析是:
為何工作這麼累?其實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心「迷路」了的問題。換句話說,那種「疲累」的感覺,與其說是「工作」帶給我們的,不如說是「心態」(心的狀態)影響我們的。
請容我用此刻對心理學的理解來描述「累」的意義:它是一種心靈的呼喚,告訴我們得要停下腳步(不是停下工作),去看看自己內在空間受到什麼擠壓。
這本書,用十一個角度,帶讀者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工作初心,甚至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與他對話。
這本書,有大約三十幾則故事,很好讀。也請你在閱讀之前,試著打開塵封已久的真心去讀,讓薩提爾、榮格、阿德勒、佛洛伊德,幫你重塑心理資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你有多久沒有找個靜謐的所在,打開塵封已久的真心呢?
試試看吧。
兩本與 Accountability 有關的書
Dear all,
自從去年十一月來到這裡,我常常必須提醒自己,要用另外一種方法對自己說話。
面對工程議題,我不能一直抱怨說:「都什麼年代了,這裡的人怎麼如此亂用 Git 呀?」
我必須停下來,試著對自己發問:「是的,現況糟透了。我還能做些什麼,以取得我想要的成果?」
面對這問句,我開始發想:「最佳做法,是請專家來上課。」
不過,疫情期間,怎麼請專家來上課?
面對這問題,我不能一直抱怨說:「因為疫情攪局,沒辦法找專家來教大家 Git,因此,以 Git 為樞紐的 DevOps 起手式,乃至於後續種種的 CI/CD 大構想,也只能延到疫情降溫之後再說了。」
我必須停下來,試著再一次對自己發問:「是的,現況糟透了。我還能做些什麼,以取得我想要的成果?」
面對這問句,我開始發想:「是否可以請專家進行線上教學?就算效果可能不如實體課程,但總是往前推進了一步,勝於原地踏步。」
於是,我與保哥通話,也才有之後三個梯次的 Git 線上教學,在 2022 年三月,終於讓 Git 變成整個技術部同仁的共同工程語言。
面對專案管理議題,我不能一直抱怨說:「都什麼年代了,這裡的人怎麼如此亂用 WBS 呀?怎麼都不好好分析利害關係人呀?怎麼都不談談風險呀?怎麼都只會報流水帳,一點都不會專業地做進度追蹤與回報呀?」
我必須停下來,試著對自己發問:「是的,現況糟透了。那麼,我現在還能夠做些什麼?」
面對這問句,我開始發想:「最佳做法,是請專家來上課。」
不過,疫情期間,怎麼請專家來上課?
面對這問題,我不能一直抱怨說:「因為疫情攪局,沒辦法找專家來教大家正確的專案管理入門觀念,因此,以 WBS 為樞紐的專案管理起手式,乃至於後續種種的敏捷大構想,也只能延到疫情降溫之後再說了。」
我必須停下來,試著再一次對自己發問:「是的,現況糟透了。那麼,我現在還能夠做些什麼?」
面對這問句,我開始發想:「是否可以請專家進行線上教學?就算效果可能不如實體課程,但總是往前推進了一步,勝於原地踏步。」
於是,我與大人學聯繫,在線上進行課程對焦討論,也才有之後兩個梯次的【專案管理第一次就上手】線上教學,在 2022 年四月,終於讓「專案管理問題清單」變成整個技術部資深同仁的共同語言。
以上第一組問句,出自《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第二組問句,出自《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說,不要一直停在水平線下 (below the line) 的被害者循環 (victim cycle)。《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說,每個人都有自由做出更好的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要一直抱持受害者心態 (victim thinking)。
這兩本書介紹的一些 power questions,可以替薩提爾冰山模型當中「觀點」與「期待」環節擴增更多的探索選項,也是很好用的教練對話觸媒。
《當責,從停止抱怨開始》這本書對應的訓練課程 Accountability Builder,是我待過的某一家公司「主管兩年培訓計畫」的必修課程;《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則是我待過的另一家公司新人訓練的必備讀物。
我不能一直抱怨說:「都什麼節骨眼了,這裡的人怎麼這麼沒有 accountability 心態呀?也沒有對應的培訓課程?」
我必須停下來,試著對自己發問:「是的,現況糟透了。那麼,我現在還能夠做些什麼?」
於是,就有了這一場導讀會,一次兩本。
希望大家藉由這兩本書,辨識自己何時落在水平線下,走出受害者循環,走上當責步驟 SOSD:
- See It 正視現實
- Own It 承擔責任
- Solve It 解決問題
- Do It 著手完成
願這當責步驟成為我們大家的共同語言。
❶ Part 1: 喚醒個人及團隊的成長意識 (計 6 冊)
❷ Part 2: 高效團隊的工作方法 (計 2 冊)
❸ Part 3: 職場心理:觀點、期待、渴望 (計 3 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