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長期主義路線——《多團隊高效協作密技》推薦序

「敏捷」這概念,台灣很晚才起步。

儘管敏捷宣言 (The Agile Manifesto) 早在 2001 年就問世,可是在台灣,如果以 David Ko 在 2014 年首次舉辦的 Agile Tour Taipei 活動作為開端,「敏捷」開始成為台灣業界的話題,大概也不過十年。

於是,在國外早已經百家爭鳴的「大規模敏捷」流派(連 SAFe 都出到 6.0 版了呢),在台灣,直到近年才零零星星有人談到這議題。

大規模敏捷的各家流派,多半是從 Scrum 之類的原型出發。但 LeSS 與眾不同的是,它非常謹慎自制,避免在規模化過程中引進無謂的複雜。

就如同《多團隊高效協作密技》所說:「規模化,不是角色變多、流程變複雜,而是協作方式的改變。LeSS 的導入,難處都不在 LeSS 的流程,而是在環境的不配合。」因此,想學習 LeSS,重點不要只放在流程上,應該更留意探討這些協作、環境、人的議題。這才是形塑 LeSS 的關鍵驅力。

換個 Design for Ops 的腦袋——《SRE 工作現場直擊》推薦序

全球都在享用 Google 首屈一指的線上服務群,但直到他們在 2016 年出版了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一書,世人才第一次全面認識到該如何支持這種深度廣度的系統維運。

全球性線上服務系統,規模與複雜度遽增,只靠傳統的人力或獸力是無法長久維運下去的。面對這問題,擁有第一流軟體研發能量的 Google,大膽拋開傳統作法,改從一個獨特的提問出發:「如果我們賦予軟體研發工程師一個任務,讓他們有機會從頭去設計維運系統,那會是什麼模樣?」

更進一步的提問是:「如果我們限制他們最多只能投入 50% 的時間在維運上,那會是怎麼樣的工作方式?」

從這角度出發,便是目前我們現在看到的 SRE。

從系統思考角度談 DevOps 三步工作法

今天在 DevOpsDays Taipei 2024 給了一場 Keynote Speech:【從系統思考角度談 DevOps 三步工作法】。 ​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艦長想在 DevOpsDays Taipei 2024 繼續開設廣受好評的新手村、入門班系列。經過討論,我決定仿照之前在 DevOpsDays Taipei 2018 & 2021 的路線,繼續以「系統思考」角度去剖析 DevOps 相關的組織文化與管理議題。

我自己有一個關於演講的內規天條:演講,不只是輸出,也希望每次都有新的挑戰。因此,對於這次的演講主題【從系統思考角度談 DevOps 三步工作法】,我給自己下的挑戰是:我不要用較為人知曉的 CLD (causal loop diagram),我要挑戰更難的 SFD (stock and flow diagram)。

改用 SFD 倒不是為了量化塑模,而是因為它能夠更嚴謹的思考「變數」。正好這幾年台灣也開始流行起存量、增量的詞彙 1,我想,不妨跟風蹭一點熱度。

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二):階段性的預期成果設定

不管是專案管理領域還是目標管理領域,「階段性的預期成果設定」都是很重要的基本動作。

不過,多年下來,我常常看到怪怪的,但又說不上來哪裡不對勁的例子。因此,我想找找是否有建議的寫法,甚至句型,作為團隊的共同語言。

此文針對 ① 專案管理領域的 milestone 與 ② 目標管理領域的 key result 兩方面來探討。

從私校角度看新課綱

屢次教改,課綱演進至今,許多人認為補習班與私校是受益者。

補習班的說法可能不易判斷真偽,而私校畢竟受到教育當局的監管程度較高,說法應較可信。譬如說,私校定期呈報教育當局的「學校課程計畫」報告書,就可看出從教師角度出發的論述。

我選了兩份報告:〈臺北市靜心國民中學 112 學年度學校課程計畫〉(以下簡稱「靜」)與〈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 112 學年度學校課程計畫〉(以下簡稱「復」),一窺私校眼中新課綱時代的教與學。

看完之後,只能用這幅 ChatGPT 生成的圖來形容自己的所見:

以下是一些重點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