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專案組合管理當中,不必然需要公開透明的地方

(改寫自公司內部 memo)

   

(Target audience: 有「專案管理」職責的人)

Hi all,

隨著愈來愈多人開始運用專案管理課堂上學到的技術來工作,帶來更高的透明度,更成熟的專業度,欣慰之餘,我也針對其中一件事「透明度」提出一點小提醒。

理想情況下,組織應該要追求專案的透明度——除非有特殊理由。

專案 Kick-off meeting 的前置作業

(改寫自公司內部 memo)

   

(Target audience: 上過【專案管理第一次就上手】的同仁)

很高興看到二月及四月上過【專案管理第一次就上手】的同仁們,開始在工作上運用課堂所學,尤其是「專案管理問題清單」開始被廣泛運用在大大小小專案的 kick-off meeting 上面,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這份 memo,我針對 kick-off meeting 的定位及前置作業多做一些補充,算是這陣子貼身觀察的小小心得。

圖表,要有重點訊息

月前看到君婷老師提的這則重大發現:「當你沒辦法 convince 對方的時候,那就想辦法 confuse 他。」

對於「塞一大堆無關緊要,但看起來好像很認真整理過的資料」這件事,我是感同身受的——尤其是職場的會議簡報。

職場的會議簡報,下焉者,塞一大堆原始數據;中焉者,把數據整理為樸素的統計圖表;上焉者,會針對圖表的洞見予以錘鍊。1 上焉者的境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訓練與即時回饋,恐非短期可奏效;但我發現,只要掌握一個逆向工作法的小訣竅,就能找到改善中焉者表現的線索。

很簡單的東西,也要單元測試嗎?

(改寫自公司內部 memo)

   

Hi all engineers,

上完一整天單元測試課程之後,有同事問我:「有沒有標準來決定要不要寫單元測試?」

剛讀完劉潤《底層邏輯》的我,對於這類疑似「注射器」的問句格外敏感。雖然我可以瀟灑引述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 的說法「我毫無疑問地將『遺留程式碼』定義為『沒有編寫測試的程式碼』」:

沒有編寫測試的程式碼是糟糕的程式碼——不管我們多麼細心地編寫它們,不管它們有多漂亮、物件導向或封裝良好。有了測試,我們就能夠迅速、可驗證地修改程式碼的行為。沒有測試,我們就不知道修改後的程式碼,實際上是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但當下我還是決定先展開一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