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indows 上復刻 Mac 使用習慣

改用 Mac 已經六年了。現在要再回頭碰 Windows,還真有點不習慣。

這年頭,許多軟體其實都有 Mac 及 Windows 版了:Chrome、Firefox、Slack、Evernote、Dropbox、VSCode……最大的差別,應該是終端機命令列工具。

上古時代,需要靠 CygwinMinGW 方案,才能勉強湊出一點點 Unix 的命令列感覺,但地雷超級多,難以作為嚴肅用途。後來,到了 2015 年,從保哥那邊知道有 Cmder 這個好物 1,微軟又於 2016 年推出 WSL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機制,Windows 這邊似乎出現曙光,對 Unix 命令列愛好者展現出久違的吸引力。

為了在 Windows 10 上面復刻我的 Mac 的體驗:iTerm2 + Zsh + Oh My ZSH,我試了幾天,把步驟整理如下。

Kubernetes Best Practices 資料

Kubernetes 演化速度令人驚訝。彈性之大,令人聯想到當年 Perl 圈子奉為圭臬的 TIMTOWTDI 口號。

選擇過多也會帶來問題。發展到某個階段,也該適時沈澱收斂出較佳的實務建議準則。

因此,我稍微搜尋一下相關資料,作為參考。

年假可讀的軟體領域輕讀物

中午時,非 RD 的同事請我推薦適合泛軟體產業從業人員的五份輕讀物,可在春節連續假期時好好補血。 年假,自然不方便啃太過於生硬艱澀、理論宏偉的讀物。

Scrum 與《從 A 到 A+》

最近重新溫習近二十年的老書《從 A 到 A+》,啟發頗多。

《從 A 到 A+》作者們的實證研究方法很嚴謹 1。他們從 1965~1995 年名列 Fortune 500 的企業名單中,挑選「十五年累計股票報酬率」超越股市整體表現三倍以上,且不受產業循環影響的企業,研究這些績優公司從「優秀」到「卓越」的關鍵因素。最後,作者們提出「飛輪效應」來統一解釋他們的發現:

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

某方面來說,軟體研發圈講究的 Scrum,還滿符合《從 A 到 A+》所講的飛輪效應。